產業服務電子報第 174 期
- 發布日期:2011-04-08
隨著兩岸投資政策逐漸鬆綁,加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生效,未來兩岸投資將面對新的里程碑,為藉由產、官、學界之交流,有效掌握兩岸投資之脈動,經濟部於3月30日下午假中華經濟研究院蔣碩傑國際會議廳舉辦「兩岸投資新趨勢及新商機」研討會。
梁次長國新於致詞時表示,為營造台灣自由化、國際化的經營環境,強化台灣經濟與全球市場的連結,以吸引跨國企業增加在台投資,政府自2008 年5 月起即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原則,積極推動兩岸經貿往來正常化及鬆綁投資限制。此外,隨著「產業創新條例」通過並同步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自25%調降為17%,以及2010年6月29日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對於台灣整體投資競爭力有重大的提升,預期兩岸相互投資也會成長。
本研討會特別邀請台灣證交所薛琦董事長針對兩岸投資鬆綁後台商回流及回台上市之發展與影響進行探討、亦邀請金仁寶集團許勝雄董事長分享其兩岸投資經驗及未來兩岸可能之商機、最後則是邀請台灣大學陳添枝教授,針對兩岸投資的新趨勢及新機運進行分析,另由中經院顧瑩華研究員就「兩岸投資現況及其對台灣的影響」提出引言報告。
據顧研究員的研究,在政府開放兩岸雙向投資後,因面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台灣對大陸投資不增反減,但隨著全球景氣的復甦,2010年對大陸投資雖創歷史新高,達122億美元,但較金融風暴前的2008年成長約24%,與過去年度相比,成長幅度並沒有特別突出。隨著中國內需市場的興起,2010年台灣對大陸投資結構也有明顯改變,一是服務業所占比重明顯增加,一是大陸內需型投資快速成長,因為這兩類的投資是屬於擴張型對外投資,對國內經濟具有正面助益,因此不需太過擔心。且除少數大陸內需型及外移嚴重的產業外,台灣大多數的產業其國內的投資均明顯高於對大陸的投資,因此並無空洞化的危機。中經院也利用GTAP模型模擬,結果顯示若台商不去大陸投資,反而對台灣經濟成長不利,尤其對製造業影響最大。
薛琦董事長也認為兩岸投資鬆綁,對資金回流台灣有正面效益,因為台商回流及回台上市的家數及金額都明顯增加。以台灣資本市場與世界其他主要市場來比,表現毫不遜色,台灣股票市場的股價淨值比、殖利率在亞洲國家表現亮眼,對國際投資人極具吸引力。在政府兩岸投資政策鬆綁後,不僅外資企業大舉赴台掛牌,台商回台上市的數目亦明顯增加。2010年以第一上市及以TDR名義掛牌的公司數目,合計已超過本國企業掛牌數(不含櫃轉市),顯示台灣資本市場深獲外資企業的肯定。由於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產業互補性高,未來兩岸資本市場合作發展機會大,台灣可以做為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對台灣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利,連金融時報亦認為機會已向台灣敲門。
許勝雄董事長談到大陸已由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台商應把握大陸內需市場成長的機會,尤其在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中,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的主軸下,台灣廠商應有許多的商機,其中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寬廣。預期未來中國大陸百萬人口的都市將由2005年572個增加至2025年926個,而城鎮人口也將突破7億人,城鎮化超過50%。因此中國大陸二、三線城市建設及資訊基礎建設與所得的提高,對於台商優質平價產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台灣應利用ECFA做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的平台,而政府投資政策的鬆綁對台灣做為此一平台有正面的功效。
陳添枝教授則認為新時代的兩岸投資應該是雙向的,並且以中國市場本身為驅動力,投資的目的是更有效的開發和服務中國市場,創造新的成長動能。投資的目標不再是廉價勞力的取得,而是市場和策略性資源的追求。兩岸生產重新分工,減少在台灣量產的比率,使台灣專注於利基型材料和高階產品的生產,使上下游兼具。今後應致力於吸引中國私人企業的對台投資,而非國營企業,並將部分下游的生產線由中國沿海地區移回台灣,也就是「產業回填」工程,因為有下游生產,才能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對於陸資來台投資,亦應鼓勵其加入兩岸新分工模式的建立,以台灣的技術和產品開發能力,結合陸商的行銷能力,可以互蒙其利。
相關網址:
/
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4049&ctNode=52&mp=1
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4055&ctNode=52&mp=1